诗句筛选器

恭默谁聆金玉音,陶甄万物付无心

诗句 读音
陶甄万物付无心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táo zhēnwàn wùfùwú xīn
恭默谁聆金玉音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gōng mò2língjīn yùyīn

恭默谁聆金玉音,陶甄万物付无心释义

【陶甄】陶冶、教化。《文选·张华<女史箴>》:“茫茫造化,二仪既分。散气流形,既陶既甄。”李善注:“如淳曰:陶人作瓦器谓之甄。”《晋书·乐志上》:“弘济区夏,陶甄万方。”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鑪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清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禄微坚砥礪,俗野急陶甄。”2.比喻造化,自然界。宋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诗:“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3.比喻君王。五代齐己《送司空学士赴京》诗:“重謁往年金牓主,便将才术佐陶甄。”明薛蕙《送杨石斋》诗:“累朝

【万物】1.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二十餘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唐杜甫《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明王守仁《<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艾青《光的赞歌》三:“太阳啊,我们最大的光源,它从亿万万里以外的高空,向我们居住的地方输送热量,使我们这里滋长了万物,万物都对它表示景仰。”2.犹众人。《宋书·沉文秀传》:“﹝文秀﹞説庆之曰:‘主上狂暴如此,土崩将至,而

【付】《唐韻》《集韻》《韻會》方遇切,音傳。畀也,授也。《孔叢子·記義篇》孔子曰:若苟付可付。則己不勞,而賢才不失矣。又《集韻》符遇切。同祔。祭名。《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祥掌國事。《註》付當爲祔。又姓。 《說文》从寸持物對人。《徐鉉曰》寸,手也。亦作仅。漢典考證:〔《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詳掌國事。〕 謹照原文詳改祥。 考證:〔《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詳掌國事。〕 謹照原文詳改祥。

【无心】1.犹无意,没有打算。《东观汉记·寇恂传》:“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唐杜甫《畏人》诗:“门逕从榛草,无心走马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必是无心卖他,奚落小肆罢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朱延年﹞也不知道是徐总经理无心说出的,他就随随便便唔了一声。”2.没有成见。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朕以无心处之,无心则明,无心则不偏,无心则不私。”3.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学

【恭默】静寡言。《书·说命上》:“恭默思道。”夏僎解:“恭敬渊默,沉思治道。”《三国志·蜀志·刘巴传》:“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唐白居易《议释教策》:“若欲以禪定復人性,则先王有恭默无为之道在。”清唐甄《潜书·性才》:“尧舜虽圣,岂能端居恭默,无所张施,使天下之匹夫匹妇一衣一食皆得各遂。”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聆】《唐韻》《韻會》郞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靈。《說文》聽也。《倉頡篇》耳聽曰聆。《廣韻》以耳取聲。《前漢·敘傳》妣聆呱而刻石兮。又《博雅》聆,從也。又《淮南子·齊俗訓》所居聆聆。《註》聆聆,意曉解也。又借作齡。《禮·文王世子》夢帝與我九齡。《釋文》本或作聆。

【金玉】1.黄金与珠玉。珍宝的通称。《左传·襄公五年》:“无藏金玉,无重器备。”晋葛洪《抱朴子·对俗》:“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唐杜甫《黄河》诗之二:“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2.比喻珍贵和美好。《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晋葛洪《抱朴子·钧世》:“是以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之堕於天也。今文虽金玉,而常人同之於瓦砾也。”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玉娇梨》第八回:“白公説道:‘昨承佳句见投,真是字字金玉,玩之不忍释手。’”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