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筛选器

青衿白发老学校,观丁未有如斯荣

诗句 读音
观丁未有如斯荣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guān|guàndīng wèiyǒu rú1róng
青衿白发老学校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qīng jīnbái1|4lǎoxué xiào

青衿白发老学校,观丁未有如斯荣释义

【观】〔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玩切,官去聲。《說文》諦視也。《韻會》所觀也,示也。《易·觀卦》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朱註》觀者,有以中正示人而爲人所仰也。《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傳》欲觀示法象之服制。觀,舊音官,陸音工喚切。《周禮·冬官考工記》氏爲量。嘉量旣成,以觀四國。《註》以觀示四方,使放象之。《前漢·宣帝紀》觀以珍寶。《師古曰》觀,示也。又容觀,容貌儀觀也。《禮·玉藻》旣服習容觀玉聲乃出。又《爾雅·釋詁》多也。《詩·周頌》奄觀銍艾。《箋》奄,久。觀,多也。一音官。又《爾

【有如】,好像。《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唐韩愈《寄三学士》诗:“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鉤。”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吾闻人心不同,有如其面。”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来自田间,心直口快,待曾家的子女,有如自己的骨肉。”2.如果,假如。《史记·商君列传》:“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今唐兵不出数千,将军拥众万餘,不乘其未定而击之,有如唐兵惧而自退,将军何面目以见陛下乎!”清顾炎武《义士行》:“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

【斯】〔古文〕《廣韻》息移切《集韻》《韻會》相支切,音私。《說文》析也。《爾雅·釋言》斯,離也。《註》齊曰斯。《詩·風》墓門有棘,斧以斯之。《箋》維斧可以開析之。《呂覽·報更篇》趙宣孟見桑下餓人,與之脯一朐,曰斯食之。《註》斯,析也。又《爾雅·釋詁》斯,此也。《易·解卦》朋至斯孚。《詩·召南》何斯違期。又《詩·小雅》鹿斯之奔。《疏》此鹿斯與斯柳斯,斯皆辭也。又《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註》斯,猶耳也。《疏》耳是助句之辭。又卽也。《書·金縢》大木斯拔。又賤也。《後漢·左雄傳》郞官部吏,職斯祿薄。《註》斯,賤也。

【荣】《唐韻》永兵切《集韻》《正韻》于平切《韻會》於營切,音營。《說文》桐木也。見桐字註。又屋梠之兩頭起者爲榮。《禮·喪大記》升自東榮,降自西北榮。《註》榮屋翼也。又榮華。《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又《淮南子·時則訓》秋行夏令爲華,行春令爲榮。又榮者,辱之反。《老子·道德經》知其榮,守其辱。又人以血爲榮,以氣爲衞。《內經》榮衞不行,五臟不通。又《諡法》寵祿光大曰榮。又州名。《前漢·地理志》屬犍爲郡,唐置榮州。又杜榮,草也。《爾雅》莣,杜榮。註似茅,皮可以爲繩索履屩。又

【青衿】1.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明清秀才的常服。《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北周庾信《谢赵王赉息丝布启》:“青衿宜袭,书生无废学之诗;春服既成,童子得雩沂之舞。”《新唐书·礼乐志九》:“其日,鑾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蒙前任大宗师考补博士弟子员。这领青衿不为希罕,却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满城都传遍了。”2.借指学子。明清亦指秀才。《魏书·逸士传·李谧》:“方欲训彼青衿,宣扬坟典。”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

【白】〔古文〕《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又《禮·檀弓》殷人尚白。又《增韻》素也。潔也。《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又《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又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

【发】《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伐切,音髮。《說文》發也。《詩·召南》壹發五豝。《傳》發,矢也。《前漢·匈奴傳》矢四發。《註》射禮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爲一發。師古曰:發,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又《廣韻》起也。《孟子》舜發於畝之中。又舒也,揚也。《易·乾卦》六爻發揮。《疏》發,越也。又《坤卦》發於事業。《疏》宣發也。《左傳·桓二年》聲名以發之。《註》發揚此德也。又《博雅》開也。《書·武成》發鉅橋之粟。《疏》謂開出也。《詩·小雅》明發不寐。《註》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又《玉篇》進也,行也。《博雅》去也。

【老】〔古文〕《廣韻》盧皓切《集韻》《韻會》《正韻》魯皓切,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又《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又《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又《儀禮·聘禮》授老幣。《註》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又《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註》卿老亦卿也。又《禮·王制》天子之老。《註》老謂上公。又《禮·禮運》三老在學。《註》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

【学校】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汉扬雄《百官箴·博士箴》:“国有学校,侯有泮宫。”宋欧阳修《议学状》:“夫建学校以养贤,论材德而取士,此皆有国之本务。”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老舍《牺牲》:“他们说,他和学校订了三年的合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