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筛选器

却元来是,铃阁露熏,俄忽老青山

诗句 读音
俄忽老青山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é hūlǎoqīng shān
铃阁露熏 平仄: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文
拼音: líng gélù|lòuxūn|xùn
却元来是 平仄: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四紙
拼音: quèyuán láishì

却元来是,铃阁露熏,俄忽老青山释义

【俄忽】1.一会儿;极短的时间。《北堂书钞》卷一三四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祝令林出外间,遂见向枕,谓枕内歷年载,而实俄忽之间矣。”2.谓突然间。明高启《立秋前三日过周南饮》诗:“青天俄忽震霹靂,白浪翻江怒蛟吼。”

【老】〔古文〕《廣韻》盧皓切《集韻》《韻會》《正韻》魯皓切,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又《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又《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又《儀禮·聘禮》授老幣。《註》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又《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註》卿老亦卿也。又《禮·王制》天子之老。《註》老謂上公。又《禮·禮運》三老在學。《註》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

【青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唐徐凝《别白公》诗:“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一见我这里青山隐隐,緑水迢迢,便问我借与他居住。”海默《我的引路人》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2.指归隐之处。唐贾岛《答王建秘书》诗:“白髮无心镊,青山去意多。”宋范仲淹《寄石学士》诗:“与君尝大言,定作青山隣。”严复《送沉涛园备兵淮扬》诗之一:“相看白髮盈头出,长恐青山与愿违。”3.山名。一名青林山。南朝诗人谢朓曾卜居于此,故又称谢公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

【铃阁】“铃閤”。指翰林院以及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晋干宝《搜神记》卷七:“今狂花生枯木,又在铃阁之间,言威仪之富,荣华之盛,皆如狂花之发,不可久也。”《晋书·羊祜传》:“﹝羊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唐韩翃《寄裴郓州》诗:“官树阴阴铃阁暮,州人转忆白头翁。”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劳文毅公善居危城》:“﹝文毅公﹞遂入城蒞总督任,终日闭铃阁,以示无事。”

【露】《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路。《說文》潤澤也。从雨路聲。《玉篇》天之津液,下所潤萬物也。《釋名》露,慮也。覆慮物也。《大戴禮》陽氣勝,則散爲雨露。《五經通義》和氣津凝爲露。《蔡邕·月令》露者,隂之液也。《白虎通》露者,霜之始。《禮·月令》孟秋,白露降。《詩·召南》厭浥行露。《箋》厭浥然濕,道中始有露,謂二月中嫁娶時也。又《小雅》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屈原·離騷》朝飮木蘭之墜露。《前漢·鼂錯傳》覆露萬民。《註》如淳曰:覆,也。露,膏澤也。《春秋緯》武露布,文露沉。《註》甘露降其國,布散

【熏】《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云切,音薰。《說文》本作。《玉篇》本作。《類篇》隷作熏。《說文》火煙上出也。从屮从黑,屮黑熏象也。《玉篇》熱也。《廣韻》火氣盛貌。同燻。《詩·豳風》穹窒熏。又《大雅》憂心如熏。《傳》熏,灼也。《釋文》熏,本又作燻。《周禮·秋官·翦氏》以莽草熏之。又《詩·大雅》公尸來止熏熏。《傳》熏熏,和悅也。《箋》熏熏,坐不安之貌。《釋文》熏,說文作醺。醉也。又《蔡邕·釋誨》下獲熏胥之辜。《註》謂相熏烝得罪也。又《呂氏春秋》東南曰熏風。又《後漢·趙壹傳》陟遂與言談,至熏夕,極歡而去。又通

【却】《唐韻》俗卻字。(卻)《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說文》節欲也。从卩,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卻之爲不恭。又《廣韻》退也。《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又《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却。又訛作。

【元来】来。唐张鷟《游仙窟》:“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烦恼。”唐孙棨《赠妓人王福娘》诗:“谩图西子为粧样,西子元来未得如。”2.来源,出处。清方苞《书老子传后》:“著其子焉,著其孙焉,著其孙之元来焉,於其子孙元来仍著其爵焉。”3.表示发现原先不知的情况。唐方干《题赠李校书》诗:“却是偶然行未到,元来有路上寥天。”《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元耶律楚材《万松老人琴谱》诗:“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絃边与指边。”清洪昇《长生殿·觅魂》:“元来只隔着弱水三千,溟渤风烟,在那麟凤洲偏,蓬

【是】〔古文〕《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音姼。《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註》氏,與是同。古通用。又《韻補》叶市之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