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才俊赴知音

少年才俊赴知音

读音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shào niáncái jùn4zhī yīn

【少年】不几年。《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李贤注:“少年,未多年也。”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郑少年相率为盗,处於雚泽。”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唐高适《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谢觉哉《观花小记》:“重庆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

【才俊】亦作“才雋”。1.才能出众。《晋书·嵇康传》:“康临去,登(孙登)曰:‘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边让﹞才儁辩逸。”宋梅尧臣《吊唐俞》诗:“通闺年最少,才俊罕能双。”清秦瀛《答王惕甫书》:“僕意方今少年中,非无才俊之士,而华而鲜实,类由渐染时习。”2.才能出众的人。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宋文天祥《江行有感》诗:“莫恨吾生误,江东才俊多。”《明史·太祖纪》:“所过不杀,收召才雋,由是人心日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沉荩》

【赴】《廣韻》《集韻》《韻會》芳遇切,音仆。《爾雅·釋詁》赴,至也。《疏》趨而至也。《說文》趨也。《註》徐鉉曰:《春秋傳》赴告用此字,今俗作訃,非是。《左傳·隱三年》赴以庚戌。又《韻補》叶直祜切。《傅咸·燕賦》逮來春而復旋,意眷眷而懷舊。一委身乃無二,豈攺適而更赴。

【知音】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2.《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