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筛选器

双鬟梳顶髻,两面绣裙花

诗句 读音
两面绣裙花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九麻
拼音: liǎng miànxiùqúnhuā
双鬟梳顶髻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十二霽
拼音: shuāng huán13jì

双鬟梳顶髻,两面绣裙花释义

【两面】1.指古代神话中“两面人”的两个面孔,借指两面人。晋郭璞《注<山海经>叙》:“王頎访两面之客,海民获长臂之衣。”南朝梁江淹《遂古篇》:“沃沮肃慎东北边兮,长臂两面乘赤船兮。”2.两个不同的或相对的方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丹阳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絶涧。”如:我军两面夹攻,敌人腹背受敌。3.两边;两侧。唐白居易《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4.反复无常。《旧唐书·仆固怀恩传》:“尔等与我儿约为兄弟,今又亲云京,何两面乎?”《资治通鉴·后晋

【绣】《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息救切,音秀。《說文》五采備也。《釋名》繡,修也,文修修然也。《書·益稷》黼黻絺繡。《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五采備,謂之繡。又姓。《姓氏急就篇》漢有繡君實。又《集韻》先彫切,音蕭。《類篇》綺屬。《詩·唐風》素衣朱繡。《箋》繡,當爲綃。《韻補》當讀如肖。漢典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五采備,爲之繡。〕 謹照原文爲之改謂之。 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五采備,爲之繡。〕 謹照原文爲之改謂之。

【裙】〔古文〕《唐韻》《韻會》渠云切《集韻》衢云切,音羣。《說文》下裳也。《釋名》裙,羣也,連接裾幅也。《張華·白紵歌》羅裙飄颻昭儀光。又中裙,近身衣也。《史記·萬石君傳》取親中裙厠牏身自浣滌。又鼈甲邊曰裙。《五代史補》僧謙光有才辨,飮酒食肉。嘗云:但願鵞生四掌,鼈留兩裙足矣。 《韻會》本作帬。《類篇》作裠。

【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双鬟】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唐白居易《续古诗》之五:“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宋陆游《春愁曲》:“蜀姬双鬟婭姹娇,醉看恐是海棠妖。”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有双鬟女子立道旁树下,絶色也。”2.借指少女。宋王安石《仲元女孙》诗:“双鬟嬉戯我庭除,争挽新花比綉襦。”3.指婢女。明唐寅《踏莎行·闺情》词:“急唤双鬟,为儂攀折,南枝欲寄凭谁达。”4.指千金高价。语本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壚……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餘。”唐杜牧《张好好》诗序:“好好年

【梳】《唐韻》所菹切《集韻》《韻會》山於切《正韻》山徂切,音疏。《說文》理髮也。《徐曰》梳之言導也。《揚雄·長楊賦》頭蓬不暇梳。《文選》作梳,《漢書》作疏。又《博雅》經梳謂之枃。《廣韻》櫛也。《釋名》梳,言其齒疏也。《唐書·吳兢傳》朝有諷諫,猶髮之有梳。 《集韻》或作、。又《古音轉註》設竹切,音束。妝梳也。《劉禹錫·歷陽書事詩》容顏本南國,妝梳學西京。

【顶】《唐韻》《集韻》《韻會》都挺切,音鼎。《說文》顚也。《廣韻》頂,頭上。《揚子·方言》顚頂,上也。《易·大過》過涉滅頂。 籀作。或作顁。

【髻】《唐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音計。《說文》總髮也。从髟,吉聲。古通用結,此字後人所加。《史記·陸賈傳》尉佗魋結箕踞。《漢書註》結讀曰髻。《玉篇》同。《集韻》亦作紒。又《集韻》喫吉切,音詰。《莊子·達生篇》竈有髻。《註》髻竈神,著赤衣,狀如美女。又《集韻》激質切,音吉。義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