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筛选器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更新时间:2023-09-25 22:34
南乡子
诗句 读音
相见处 平仄:平 仄 仄
拼音: xiāng jiànchǔ|chù
晚晴天 平仄: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一先
拼音: wǎn qíngtiān
刺桐花下越台前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一先
拼音: cì tónghuāxiàyuè táiqián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释义

【相见】。《礼记·曲礼下》:“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三:“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宋苏轼《和子由除夜之日省宿致斋》之一:“等是新年未相见,此身应坐不归田。”《红楼梦》第四回:“姊妹们一朝相见,悲喜交集,自不必説。”巴金《随想录》五:“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

【处】《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

【晚晴】1.谓傍晚晴朗的天色。南朝梁何逊《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振衣喜初霽,褰裳对晚晴。”唐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明唐寅《题画》诗:“草阁吟秋倚晚晴,云山满目夕阳明。”2.比喻晚年处境优裕。《新民晚报》1987.2.24:“他呢,笑谈白头逢盛年,人间重晚晴。”

【天】〔古文〕兲《唐韻》《正韻》他前切《集韻》《韻會》他年切,腆平聲。《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易·說卦》乾爲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

【刺桐】1.树名。亦称海桐、山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原产印度、马来亚等地,我国广东一带亦多栽培。旧时多入诗。亦以指刺桐之花。唐罗邺《放鸭》诗:“好倚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唐朱庆馀《南岭路》诗:“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前蜀李珣《南乡子》词之十:“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宋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诗:“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清孙枝蔚《论诗》诗:“纸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2.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别称。唐时环城皆种植刺桐,故称。

【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下】〔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

【越台】1.指春秋时越王勾践登眺之所。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种山。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东海横秦望,西陵遶越臺。”王琦注:“《述异记》:勾践延四方之士,作臺於外而馆之。今会稽山有越王臺。”宋刘克庄《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赖有越臺堪眺望:那中原,莫已平安否?”清黄宗羲《万悔庵墓志铭》:“越臺风青,商山芝紫。”参见“越王臺”。2.指汉时南越王赵佗所建之台。故址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宋杨万里《明发青塘芦包》诗:“回望越臺烟雨外,万峰尽处五羊城。”参见“越王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