嶷嶷诸子声名喧

嶷嶷诸子声名喧

读音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nì nìzhū zǐshēng míngxuān

【嶷嶷】聪慧貌。《诗·大雅·生民》“克岐克嶷”汉郑玄笺:“嶷,识也。其貌嶷嶷然,有所识别也。”唐韩愈《原性》:“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乳下秀嶷嶷,椒蕃泣喤喤。”林纾《诰授光禄大夫郭公墓志铭》:“翎章墨綬,仲叔连軫;嶷嶷羣从,孙枝尤振。”2.高耸貌。晋陶潜《感士不遇赋》:“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宋曾巩《京师观音院新堂》诗:“駢罗嶷嶷三秀石,藂迸娟娟两脩竹。”3.形容道德高尚。《史记·五帝本纪》:“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司马贞索隐:“嶷嶷,德高也。”宋

【诸子】周官名。《周礼·夏官·诸子》:“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2.古代天子、诸侯姬妾之官职名称。《左传·襄公十九年》:“诸子仲子、戎子,戎子嬖。”杨伯峻注:“《管子·戒篇》有‘中妇诸子’,房玄龄注云:‘中妇诸子,内官之号。’所谓内官者,亦诸侯、天子姬妾之别名,因居宫内,必有官阶,故云内官。”参见“内官”。3.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汉书·艺文志》:“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清赵翼《瓯北诗话·皮日休》:“按唐以前《孟子》杂於诸子中,从未有独尊之者。”姚华《论

【声名】。《礼记·祭统》:“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於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唐杜甫《奉赠王中允维》诗:“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两件儿那一件声名大?”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七:“她本想早给小芹找个婆家推出门去,可是因为自己声名不正,差不多都不愿意跟她结亲。”2.声教和名教。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文物以纪之,声名以发之,斯实不世之隆恩,寧曰循常之恆礼。”明杨慎《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皇

【喧】《廣韻》况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音萱。《玉篇》大語也。《集韻》與吅同。或作讙。又與咺同。《漢武帝·悼李夫人賦》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註》師古曰:朝鮮之閒,謂小兒泣不止,名爲喧,音許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