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筛选器

竹风轻有韵,岩溜细无声

诗句 读音
竹风轻有韵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二十三問
拼音: zhú fēngqīngyǒu|yòuyùn
岩溜细无声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yánliū|liùxìwú shēng

竹风轻有韵,岩溜细无声释义

【竹风】之风。唐杜甫《远游》诗:“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南唐冯延巳《归自谣》词之一:“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滴。”宋苏轼《西斋》诗:“褰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典

【轻】〔古文〕《廣韻》去盈切《集韻》《韻會》牽盈切《正韻》丘京切,音卿。《說文》輕車也。《廣韻》重之對也。又去聲。《廣韻》虛正切《集韻》《韻會》牽正切《正韻》丘正切,音慶。《集韻》疾也。《左傳·桓十二年》絞小而輕,輕則寡謀。又《僖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韵】《集韻》與韻同。(韻)〔古文〕均《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音運。《說文》和也。从音員聲。《玉篇》聲音和曰韻。《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按文人言韻,始見於此。漢魏以上之書,皆言音不言韻。自晉以後,音降而爲韻矣。至韻書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倣其法作《韻集》,齊周顒始著《四聲切韻》,梁沈約有《四聲》一卷,隋秦王俊有《韻纂》,陸法言有《切韻》,至唐孫愐《唐韻》出

【岩】《正字通》俗嵒字。巖俗省作岩。(巖)《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咸切,音嵒。《說文》岸也。从山嚴聲。《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 一曰險也。《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又嶃巖,高峻貌。《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又巖廊,殿廡也。《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遊於巖廊之上。又地名。《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傳》傅巖,在虞虢之閒。又《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巖巖,高貌。《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又《正字通》本作嚴。亦作巖

【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救切,音霤。水名。《說文》水在鬱林郡。《後漢·郡國志》鬱林郡有中溜縣。又《水經注》漢水於槃頭郡南與溜水合。又水溜下也。《孫綽·遊天台山賦》醴泉涌溜于隂渠。又《馬觀瀛涯勝覽》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又發也。《管子·宙合篇》減溜大成。《註》減,盡也。溜,發也。言徧環畢莫不備得,故曰減溜大成。又與霤同。《左傳·宣三年》三進及溜。《正義》溜,謂簷下水滴之處。又《集韻》力求切,音留。義同。又與留同。《戰國策》成皋石溜之地。《註》古作石留。又與流通。《靈樞經》所溜

【细】《廣韻》蘇計切《集韻》《正韻》思計切,音壻。《說文》作。微也。《類篇》隷作細。《玉篇》小也。《書·旅獒》不矜細行。《註》輕忽小物。《左傳·襄二十九年》其細已甚。《註》譏其煩碎。又《北史·源思禮傳》何必大子細也。

【无声】1.没有声音。《庄子·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三国魏曹植《七启》之一:“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唐韩愈《送孟东野序》:“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金元好问《通奉大夫张君神道碑铭》:“舞云之春风,润物无声。”巴金《探索集·友谊》:“看见了西园寺先生、清水先生和其他几位朋友的眼泪……我却无声地哭了。”2.吞声;不说话。唐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元倪瓒《画竹赠申彦学》诗:“写出无声断肠句,鷓鴣嗁处竹苍苍。”茅盾《子夜》六:“他这无声的温柔的抗议,可以引出林佩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