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简介

更新时间:2024-01-03 20:27

胡適(1891~1962)中国学者,诗人。

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初名穈,学名洪骍,字適之。

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1962年2月24日卒于台北。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

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一时享誉全国。

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A.都德、G.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適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

他于20年代办《努力周报》,30年代办《独立评论》,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適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4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

胡适相关资料

胡适的热门古诗

蝴蝶(两个黄蝴蝶)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盛夏哪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希望(我从山中来)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过时;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