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人

“魏晋诗人有哪些,魏晋有哪些诗人?魏晋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魏晋诗人!”

王粲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是东汉灵帝时大官僚王畅的孙子。

少有才名。

董卓之乱后,王粲南奔依附刘表;曹操平定荆州后,王粲又归顺了曹操,先后曾为丞相掾、侍中等官。

其作品情调悲凉,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比较突出,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

作品有辑本《王侍中集》。

刘琨简介

刘琨(二七一──三一八),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人。

他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少年时即以雄豪著名,好老庄之学。

晋怀帝永嘉元年他出任并州刺史,愍帝建兴二年拜大将军,建兴三年又官至司空。

曾多次和刘聪、石勒作战,失败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谋划讨伐石勒共扶晋室,不料竟被段匹磾所杀,年四十八。

他是一个贵族阶级的爱国者,他的理想是匡扶晋室。

在外族入侵的情况下,辗转于北方抗敌。

但由于他「素豪奢,嗜声色」,并且「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

」(《晋书·刘琨传》)所以在功业上没有什么建树。

现在仅存的三首诗:《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湛》都是在北方抗敌时写的。

笔调清拔,风格悲壮,在晋诗中独具特色。

陆机简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出身于东吴的大世族地主家庭,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陆抗是吴国大司马。

吴亡之后,他与弟弟陆云到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

晋惠帝太安二年(三○三),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顒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任命他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

战败,在军中遇害,年四十三。

陆机的诗名重当时。

现存的共一○四首,入洛之前,多抒发国破家亡之慨,入洛之后,多叙述人生离合之情。

但总的倾向是内容空泛,感情贫乏。

他的乐府、拟古诸诗,多规仿前人体格,词句工丽,间用排偶,实开宋、齐以后形式主义的诗风。

他的赋和文,多抒发自己的感触和体会,但内容仍不够深厚。

有《陆士衡集》,又近人郝立权撰有《陆士衡诗注》。

孔融简介

孔融(153~208)中国东汉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孔子第二十世孙。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28岁时辟为司徒尉。

灵帝时举为侍御史,董卓专权时转为北海相,故世称孔北海。

曹操迎献帝入都许昌时,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故又世称孔少府。

为人恃才负气,在政治上反对曹操专权,常以讥嘲文笔向曹操发难。

又常表现出一种反儒教反潮流的精神风貌,被视为汉末孔府中的「奇人」。

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是建安七子中的最长者。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有《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和《荐祢衡表》。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作于建安九年,实是一封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的信。

信中从交友和求贤两个方面强调了援救盛孝章的意义,力劝曹操弘扬友道、为国招贤,运用他挟天子令诸侯的权力地位来搭救盛孝章。

文章词情恳切,感情真挚,是他所以能够说服曹操的重要因素。

孔融著述,原有集,已散佚。

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

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县令一类的官。

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

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

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便使这种思想发生了变化。

中年时期为饥寒所迫,曾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时期完全过着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的有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两篇。

其中成就高的是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即所谓「田园诗」。

这些诗歌反映了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反映了他对污浊现实的憎恶和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

正象鲁迅所说:「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他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他歌咏了那些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失败而不屈的英雄,赞扬了那些壮烈牺牲的人物。

李密简介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

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曹丕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儿子。

公元二二○年代汉称帝,即历史上所说的魏文帝。

曹丕继承其父曹操的事业,在经营国家、发展中原地区的生产方面,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他维护豪族利益,建立了所谓「九品中正法」,为自此以后四、五百年间腐朽反动的士族门阀制度开了头,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很坏的。

曹丕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都喜爱文学,都是建安时期文学方面的积极创作者和热心提倡者。

曹丕诗文的风格悲婉凄清、低回纤弱。

《文心雕龙》曾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沈德潜曾说「子桓诗有文士气」,大约都是指的这个意思。

总的说来,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不如其父与其弟。

但就论说文而言,曹丕的成就比其弟曹植为高,有名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专篇著作。

曹丕的著作有辑本《魏文帝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魏文帝诗注》略为详备。

车胤简介

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公安曾埠头乡)人。

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

历任中书侍郎、侍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被会稽王司马道子世子元显逼令自杀,死后追谥忠烈王。

曾祖车浚,为三国吴会稽太守,以郡饥求赈,为孙皓以欲树私恩罪所杀。

父名育,是南平太守王胡之的主簿。

车胤少时聪颖诚实,勤学不倦,乡贤曾称赞:“此子当大兴卿门”,但家里贫穷,常无油点灯照读。

夏天夜里,他用织物做成囊袋,内装萤火虫,借萤光读书。

这就是《三字经》上“如囊萤”的故事。

他长大成人后,以博学多才、聪明英俊而称誉乡里。

车胤还是大书法家,有亲笔墨迹《三体千字文》,由车胤后裔代代相传。

一直传到现在。

车家后人视如珍宝,从不给外人看!车胤的《三体千字文》是古字贴中的最好善本字帖。

桓温主荆州,征召车胤为从事,甚为器重,相继提升他为别驾、征西长史。

车胤以寒素博学闻名于世,每举行盛大宴会,桓温必邀车胤出席。

潘安简介

潘安(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岳,西晋著名文学家。

字安仁,汉族,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

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蔡琰简介

蔡琰(177?-?),字文姬,陈留固(今河南杞县)人。

其父蔡邕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闻名。

蔡琰博学多才,精通音律。

董卓之乱中蔡琰被乱军所虏,后流落入南匈奴。

在匈奴中居十二年,生二子。

中原地区平定后,被曹操赎回,改嫁于董祀。

蔡琰保留下来的作品,比较可靠的只有两首《悲愤诗》;另一个组诗《胡笳十八拍》,也有人认为是蔡琰所作,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后人依托。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

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生儿育女。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阮籍简介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

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与嵇康、山涛等七人被称为「竹林七贤」。

因为阮籍曾任步兵校尉,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阮步兵。

《晋书·阮籍传》云:「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这种纵酒颓放,一方面是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同时也是一种躲事避祸的手段。

阮籍的代表性文章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等,大抵都是非毁名教,推衍庄周的「齐物」、「逍遥」之旨,表现了一种消极的出世之情。

阮籍的诗歌主要有《咏怀》八十二首,内容多是隐晦曲折地抒发了个人内心的苦闷和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严重的消极没落情绪。

作品有辑本《阮步兵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较为详备。

嵇康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省宿县西)人,是三国后期曹魏的著名才学之士。

曾做过中散大夫,故后人又常称之为嵇中散。

为人刚直简傲,精通乐理,崇尚老庄,好言服食养生之事。

他对当时司马氏倾夺曹氏政权,易代在即的形势,愤激不平,义形于色。

他蔑弃司马氏所提倡的虚伪礼教,而与以纵酒颓放为名的阮籍,刘伶等七人为友,时人谓之「竹林七贤」。

嵇康这种言论和表现是司马氏所不能容的,故终于被诬陷而死。

关于嵇康的诗文,刘解说他「兴高而采烈」;钟嵘说他「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意思大约是锋芒太露,不合温柔敦厚之道,但同时又说他「托喻清远,未失高流。

」总的看来,嵇康诗的成就不如文章。

作品有《嵇中散集》。

注本以戴名扬的《嵇康集校注》较为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