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按武曌遗愿改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据说她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

今存诗歌仅四十余首。

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

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

十七岁时就受到牛僧孺党令孤楚的赏识,被任为幕府巡官。

二十五岁时,受到令孤楚的儿子令孤绹的赞誉,中进士。

次年受到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宠爱,任为书记,并娶他女儿为妻。

唐朝中叶后期,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朋党斗争十分激烈。

李商隐和牛李两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某一方得势而趋附。

所以他常常遭到攻击,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只是在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做些幕僚的工作。

四十五岁时死于郑州。

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

有《李义山诗集》。

孟郊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早年隐居河南嵩山。

后两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

五十岁时任溧阳县尉,由于抱负不得施展,便放迹山林间,吟诗度日,以致公务多废,县令便另委他人代行职务,并把他的俸禄减去一半,不久辞官回家。

后经河南尹郑余庆的推荐,出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晚年多在洛阳度过。

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聘他往兴元府任参军,携家眷前往,病死在赴任途中。

他为人耿介倔强,一生穷愁潦倒,所以他的诗大多是抒发个人的坎坷不遇和揭露世态炎凉,用字追求「瘦」、「硬」。

但由于个人的清贫生活而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体会,所以又写了不少象《寒地百姓吟》、《织妇辞》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

著有《孟东野集》,存诗四百余首。

 

王翰简介

王翰即王瀚,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登进士第。

张说镇守并州,极重其才,举直言极谏科,授昌乐尉。

又登超拔群类科。

张说任宰相,召他为秘书正字,升任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

开元十四年(726)张说罢相,王翰任汝州刺史,又被贬为仙州别驾;后因任侠嗜酒,豪放不羁,再贬道州司马。

后病死于道州司马任上。

擅长诗,多壮丽之词,擅长歌行和绝句,名重一时。

高适简介

高适(702?─765),唐代著名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

幼年家贫。

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

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

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

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

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不久就弃职而去,客游河西。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协助哥舒翰守潼关以抵抗叛军。

后受唐玄宗赏识,连升侍御史、谏议大夫。

肃宗至德二年(757),因围攻永王璘有功,得唐肃宗嘉许,官职累进,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代表。

有《高常待集》。

贯休简介

贯休(832-912),唐末诗僧、画家。

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县)人。

七岁出家,后云游四方,广事干谒。

乾宁初年(894),谒吴越王钱鏐,献贺诗,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钱鏐有称帝野心,要他把「十四州」易为「四十州」,然后方肯接见。

他回答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

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遂拂袖而去。

天复中(901-904)入蜀,谒前蜀王王建,献诗道:「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故人称「得得和尚」,王建礼遇之,赐号禅月大师。

工诗,其诗内容较广泛,有部分诗章颇能反映现实,鞭挞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工画,所作水墨罗汉像颇著名;兼工草书,时称「姜体」。

有《禅月集》,辑诗二十五卷。

《全唐诗》编存其诗十二卷。

罗邺简介

罗邺 luó yè(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

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

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

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

以七言诗见长。

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

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

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

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

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有《下第》句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

江西观察使崔安潜侍郎廉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问江西,时罗邺适漂泊湘、浦间,欲用之,为幕吏所阻。

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

在光启末年至大顺间(888—891),罗邺以垂老之身,踉啮北行,往帐前任职。

生活在万里沙漠中,举目无亲,举事无成,前途无望,郁郁而终。

罗邺去家愈远,万里风沙,满目谁亲,郁郁而终。

光化中(898—901),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

元稹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

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

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

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

不久,调任同州刺史。

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

此外,他也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他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

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王勃简介

王勃(650─676),初唐诗人。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

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

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

当时诸王中斗鸡之风盛行,王勃戏作《檄周王鸡》一文加以嘲讽。

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

唐高宗李治恼恨王勃「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参军;后来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

其父王福畴因受王勃牵连,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

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年仅二十七。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

他们都力求革新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齐梁宫体诗风,拓宽诗歌题材,表现积极进取、健康昂扬的精神,抒发政治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由于他们在革新齐梁诗风和促进五律渐趋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杜甫有「王杨卢骆当时体」的赞誉。

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他的诗大都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

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

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

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

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

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

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晚唐杰出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